家长如何轻松地了解孩子
来源:唐山奥数网整理 2011-08-08 13:41:01
父母对子女的责任是关爱、支持、引导,但又不能陷入溺爱的误区,这是很多家长犯愁,对子女的教育更多的需要理解和尊重。一些儿童青少年的不良品德有其形成的过程,并会出现一些征兆。父母要只要悉心观察、了解,善于抓住苗头,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。有些研究者提出可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子女可能产生不良品行的前兆:
一、随身物件。
包括书包、文具、车票卡或钱包等等。如:开始在书包某处尤其是书包的背带或提柄上用特殊标记,有可能是加入不良集团或受不良少年团伙胁迫的征兆;近期突然很小心书包,时刻封住,并经过整理后才让父母看,可能藏着色情或暴力之类的读物、卡片或者工具;开始不带书包或更换书包,可能有不良结伙的意向;中学生与固定的异性交换书包,可能是早恋的信号。时常随身带打火机,可能是已习惯抽烟。如果女孩在身上带化妆品,更应提高警惕。
二、 装束打扮。
女孩不良行为产生时,可能开始注重衣服的流行款式乃至追求服饰的华丽,傍晚借口外出之前有化装行为等;男孩喜欢穿奇装异服,喜欢在无太阳时戴太阳镜,喜欢在衣服上佩带有某些意义的饰物以至纹身等等,可能是受了不良团伙的影响或正准备加入不良团伙。
三、社会交往。
孩子以有事找同学或朋友为借口,比较有规律地外出,但不说明具体去处,容易误入歧途;外出精心准备,准备时有意避开父母,回家后神态与以往不同,变得兴奋、紧张或怯懦、羞愧,是发生性行为或做了违法乱纪事情的征兆;时常外出吃饭或找借口外宿不归,但又不说出同任何人、在何处,前者可能是他们追求享乐,后者则可能与不良团伙在一起。通电话时声音甚小,对电话很敏感应引起警觉。
四、日常行为。
孩子日常言谈中粗话、脏话增多,时常对父母撒谎,可能是与不良少年接触太多带来的结果;时常偷看父母的眼色,向父母解释或说明某一事情时不敢面对父母,其背后可能有某些不良的暗示;情绪突然低落,性格变得急躁,时常心不在焉,可能受到外来的伤害或干了不好的事情;长时间呆在自己的卧室里并关上门,一再要求给自己的房门装锁,这表明孩子有不想让父母知道的秘密,如玩游戏机、看不良书刊或早恋等等。
一般来说,童年期的孩子在书包、文具、随身物件和零花钱方面的变化,可能是他们不良品行的萌芽;而处于少年期、青年初期的孩子,不良品行的前兆则比较多地表现在装束打扮、社会交往、日常行为等方面的变化。对于孩子品德不良的种种前兆,父母既要在思想上认真对待,又要在行为上小心谨慎;要让孩子相信父母,愿意接近父母,切忌神经过敏、粗暴、鲁莽。有些父母用监视、盘问等手段对待孩子,甚至随意翻看孩子的私人物件,动辄向老师报告孩子的“秘密”,其后果只能是使孩子更加疏远自己。